中国政府9日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化为“适度宽松”。专家表示,这样的政策调整表明,在金融风暴的吹袭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通胀严峻,而是经济衰退的威胁。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此外,还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焦点更是对准“4万亿”这一天文数字。法新社评论说,在1998年—2004年间,中国为了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采取过类似的政策。文章称,这是近几个月来,中国政府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冲击国内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的最新一项。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9%,是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报道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前是不断收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抑制过高的通胀和过热的经济。而美国彭博新闻社则报道说,中国刚刚公布的这个4万亿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几乎相当于其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不仅为了保证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挣扎在衰退边缘时,支撑起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巴西参加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8日曾表示,中国将通过保持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来帮助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样的政策变化并没出乎人们的意料。“现在全球经济形势转弱,国际上也都采取了宽松的经济政策。从中国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下滑的态势也比较明显。可以说,这样的政策是非常正常的应对。实际上从紧缩到宽松,也只是说法上的一个变化。”张晓晶说,目前我国的信贷控制都取消了,央行在减息,存款准备金率也在下降。“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将来还会去做。”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晓说,半年前中国经济最头疼的还是通胀,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是抑制通胀还是克服经济衰退的政策抉择。从这次的政策转变来看,克服经济衰退显然已是最重要的任务。“不过,适度宽松并不意味着风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短期内可以不把通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张晓晶表示,“目前猪肉、钢材、石油等商品价格都在下降,可以说短期内没有通胀风险。”
|